我用職責守護員工健康
我用職責守護員工健康
來源: 本站原創 時間:2017-08-04
【字號:

我用職責守護職工健康

1981年12月1日,18歲的張永安從河北霸州應征入伍,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戰士,后被分配到十七團衛生隊工作,由于表現突出,入伍當年連續兩次榮獲三等功,1989年從濟南鐵路衛校畢業后,成了十四局二處醫院一名專職醫生。

2008年,隨著十四局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不斷加快,他成了一名隨隊海外的醫生,先后在非洲的尼日爾、貝寧、多哥等國工作,現任十四局阿富汗辦事處隨隊醫生。十多年來,他以自己的特有的醫學技術守護著海外員工的安全,為集團公司“一帶一路”倡議默默貢獻。

談起第一次走出國門,張永安一連用“三個沒想到”形容初到尼日爾的印象:沒想到這個國家這么貧窮,生活物資奇缺,很多家庭年年靠救濟,月月靠補貼;沒想到環境這么差,垃圾遍地,蚊蠅漫天飛;沒想到瘧疾這么厲害,我們同行的十一人,當天就感染六人。

張醫生說,越是艱苦的地方,也許越就體驗他的價值。他想,在這里工作,衛生健康是多么重要,他的職責就是為病人解除痛苦,確保海外項目人員健康,為項目生產提供健康保障。

在工程施工中,安全最重要,但施工中磕磕碰碰總也難免。

在尼日爾,一次澆筑箱梁時,混凝土司機不慎落入箱梁入口,鋼筋穿透了他的小腿,獻血直流,是張醫生及時趕到現場進行了簡單的處理包扎,然后回到衛生室規范治療。還有次在架梁施工中,架梁工老王不慎被野蜂群攻擊,臉手浮腫厲害,血壓一度降到40毫米汞柱,對此,張醫生一邊積極治療,一邊加強護理,經過一個多月的調養,終于恢復健康,讓他重返崗位。

在施工尼日爾二橋連接線時,項目用工多達四五百人,無形中增加了傷病率。當地一位叫姆伊扎拉的修理工,在一次修理鏟車時不慎手部外側被風扇打傷十多公分的傷口,白花花的骨頭都露出來了。接診后,張醫生及時為他消毒處理,縫合傷口,又安排車把他送回家。在后期的治療中,張醫生都是堅持換藥、輸液上門,經過半個月治療后,完全康復又投入新的工作。

一次,項目附近一位居民因腳部受傷嚴重感染,因無錢醫治面臨的結果就是截肢,造成終身殘廢。當他的家人聽說工地有中國醫生后,一家老小找上門來。項目部領導看此情景,讓張醫生盡一切力量給予治療。經過張醫生一個禮拜的消毒、治療,病情逐步好轉,不僅保住了腿,而且很快恢復正常。后來這家病人提著家里僅有的十幾個雞蛋來看望張醫生,被張醫生婉言謝絕了。他們激動地說:“中國人好,中國醫生水平高”。在張醫生看來,能解除病人的痛苦,這就是他最大的價值。

張醫生的美名就這樣在當地傳開,貝寧一家醫院叫杷卡的院長找到項目部,邀請張醫生去給他們進行培訓指導,就這樣張醫生登上了醫院的最高講臺,做了一堂臨床實際操作和簡單理論講座,受到全院的好評。

一天晚上,張醫生接到項目部電話,駐阿富汗一中資機構員工高燒不退,昏迷不醒,急需趕過去治療。張醫生置自身安危于不顧,帶上醫療器械緊急出診。在診療后,他分析說主要是患者思想高度緊張,加之氣候溫差過大、休息不良、飲食不適等引起,并囑咐小陳不要有思想壓力,注意加強鍛煉,合理飲食等。

工作中的張醫生,在做好醫護工作外,還承擔了項目很多工作。有人說,張醫生是個閑不住的人。

在尼日爾二橋施工期間,因平地機駕駛員回國探親,項目領導就安排他上。在多哥12公里項目搶工期時,他帶領40多名當地工人,把本應一個月才能完成的1200塊混凝土隔離墩,僅用20天就完成了任務,保證了項目按期完成。

怎樣避免病從口入,吃出健康?食堂的大廚最愛和張醫生嘮嗑。在不同的國家,張醫生根據不同地域特點、氣候環境研究飲食,制定每周食譜,讓職工吃得舒心又健康。

在阿富汗,除洋蔥、胡蘿卜、西紅柿等蔬菜之外,再很少有中國人吃的青菜。不忙的時候,他把項目房前屋后的地塊翻出來,種上茄子、白菜、豆角等各種蔬菜,既美化了環境,也讓職工經常吃上新鮮的蔬菜。

在阿富汗項目部,張醫生還有個頭銜叫項目“美發師”,因阿富汗安全環境形勢嚴峻,項目實行全封閉管理,為100多名員工理發是他的另個重要工作。50多歲的他,雖不算年齡很大,但一天如果剪上四五個頭,多少還讓他累得腰酸背疼。

張醫生說,隨著對醫學知識理解的不斷加深,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,他又在研究中醫知識,希望用他有限的知識,守護職工健康,為集團公司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做出自己的貢獻。


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





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欧亚一卡二卡3卡四卡精品_最近更新中文字幕第一_chinesechina迪丽热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