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們覺得這個工班長怎么樣”,無論巴籍員工還是中方員工都做出了一個同樣的動作——豎起大拇指。
參加工作9年來,他一直堅守在施工一線,一副眼鏡訴說著他的努力,他就是二十局巴基斯坦卡拉項目三工區箱涵預制工班長王海兵,目前是一名預備黨員。
作為一名海外項目的工班長,王海兵心里十分清楚要管好海外項目工班并不容易,“從來沒干過海外項目,說實話還是有些忐忑”,初次接觸海外項目,王海兵心里沒底。工班組建初期,由于之前從未從事過工班長崗位,對他而言困難重重、充滿挑戰。但是,困難面前他沒有放棄,而是選擇了堅持。他從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入手,“每天從現場回來就趕緊看書”,學習海外項目技術、規范、制度,彌補自己的業務短板。同時,為了克服語言不通的障礙,主動和工班里面的巴籍員工交流,學習英語、烏爾都語,克服語言障礙?,F在,從開始時的手足無措相比,他已經能簡單的與巴方工人進行交流,手把手教他們操作技能,控制施工質量。
工作中的他嚴謹細致、認真負責。每天很早就上工地,頂著50多度的高溫,帶領中方領工員和巴方工人堅持奮斗在施工一線,他常說“只要能把活干出來,覺得一切都值”。從人員調配、勞務人員篩選到小型材料購置、組織施工生產,他都管理的有條不紊。
由于他嚴謹負責、敢于擔當,二十局卡拉高速公路項目三工區領導把1051+733.5大橋施工的重擔交給他負責的工班。此項工程為卡拉高速公路項目三工區的重難點工程,也是三工區的咽喉工程。該大橋水中墩施工面臨難度大,工期緊(全年枯水期只有一個月),中方技術人員少,巴籍施工人員技術底子薄弱,人員作業散緩,語言溝通欠佳等問題,現場施工困難重重。但是他并沒有退縮,想盡辦法分班作業,搶時間、趕進度,同時向其他同事請教學習,總結施工管理經驗,嚴格執行“三工教育”,對巴方人員嚴管善待,建立工班管理制度,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,實現人力、物力、材料、設備效益最大化。在做到制度管理的基礎上,對每項工作進行合理分解,每日晨會下達施工任務。通過一個月的不懈努力,在枯水期前完成了大橋1#墩柱、立柱、蓋梁施工且質量合格,安全、現場管理到位,獲得獎金45萬盧比,同時為后續架梁提供了條件,為卡拉高速成型奠定了基礎。
在工班管理上,他實行人性化管理,注重人才培養,并將有能力的巴籍工人逐步培養為巴籍班組長,“我們中國鐵建既要修路,還要給他們培養專業隊伍”,在他的培養下,3名巴籍員工成為班組長,不僅使施工現場工作容易開展,工作效率有效提高。
管理到位的基礎上他加強對班組的細節管理。在深夜,時常能看到他穿梭在施工現場,檢查施工質量,對不合格的施工工序堅決要求返工,“我們干的是國家工程,干不好損害的不僅是我們企業的形象,也是國家的形象”,負責的態度讓他的工班成了質量的“保護神”,也為其他工班樹立了榜樣。百日大干中,王海兵分別榮獲中鐵二十局集團卡拉項目指揮部、中鐵二十局集團卡拉項目三工區“先進個人”稱號。
作為項目工班長,他是最基礎的管理者,只有管理到位,項目進度、質量、安全、效益才能落地。王海兵只是卡拉項目建設大軍中普普通通的一員,但和每一個堅守在異國他鄉的中國鐵建建設者一樣,用責任、擔當踐行著“精品人品同在”的企業價值,用高質量工程為“一帶一路”鋪路,為中巴友誼架橋。